東京奧運即將結束,過程裡寫了幾篇文章,可還有一件事一直在我心裡縈繞。
除了公視和體育頻道以外,我看其它新聞台,除了報戰果,幾乎只會報導一些花絮,像是楊勇緯有多帥、麟洋CP多麼可愛、小清新即將回國結婚....,再不然就是關於獎金、縣市首長加碼等旁枝。我在當中,幾乎學習不到運動的各種知識,例如柔道的規則、空手道和跆拳道的差異,甚或羽毛球的戰術分析等。
淺碟的新聞報導文化,好像也不是第一天所致,產製端和接收端之間的供需議題,暫且放到一邊;我更在意的,是關於媒體把鏡頭伸進各個選手的家裡,那種同家一命的語彙操作。
楊勇緯奪牌之後,大批媒體湧進他家,拍爸爸拍媽媽拍大紅鞭炮一路發。
鄭怡靜打女單,媒體前往台南,拍到以她爸爸為中心的群眾(包括黃偉哲),為其得分歡呼,為其落敗喟歎。
麟洋配小組賽第一場勝利之後的每一場,媒體還能拍到他們跟各自父親的視訊連線,不只報平安,還有場上心情大公開,最後是熱情甚至帶點歡樂搞笑的加油打氣。
等等等等不一而足。
我看著看著,生出一個疑惑:像是美國英國甚至日本,會這樣子去拍選手們的家人嗎?
我不會說這樣是矯情的呈現,但我覺得,會不會正是這樣的操作,讓我們就把「運動員的榮辱跟其家庭綁在一起」的論述給默默建構了起來?我家孩子去打奧運,他/她成功了,我們與有榮焉,他/她沒能拿出漂亮成績,我們漠然失望卻還是得有哪裡跌倒哪裡再站起來的勵志陳述。
並不是說這些家人的反應不對(事實上每一個都再自然不過了),而是,媒體一再的強化之下,會不會讓那些有志朝某項運動發展的潛力股孩子的家人,可能會有過多而不當的想像:孩子走得順利與否,我也跟著被評價進去了;然而,能夠得獎出頭的當屬鳳毛麟角,那麼索性,我還是別讓自家孩子走上這條辛苦道路才好。
孩子的選擇就是他/她的選擇,身為家人,在合理合宜的範圍內,自然要支持。他/她能有優異表現,我同歡,他/她黯然敗陣,我同悲,最後他/她仍擁有我毫無保留的愛--而這些種種,理當都與鏡頭前的演示無關。
真心希望,奧運熱潮爆發之後,台灣能從各個面向去構築不偏頗不歪扭的運動生態,包含一般民眾的基層運動風氣,也包含作為國際體育競技的戰略布局。
媒體,也是當中一個節點,希望各家新聞台都能深化自己的訊息中介功能,帶給我們更多跳離表象、不再淺碟的報導內容。
*文中提及新聞片段請見留言區